(2013年12月29日发布)
-- 一旦确认材料发生降解,讨论焦点必然转向成因分析。人们可能认为该问题的答案众所周知,但频繁出现的质疑声表明事实并非如此。值得
庆幸的是,导致加工过程中聚合物降解的影响因素其实并不多。
在上月文章撰写期间,我们正好对两组聚碳酸酯零件进行了测试。结果完美印证了先前论述的情况:"良品"与"不良品"均显示出过高的熔体流
动速率(MFR)增幅——这通常是聚合物降解的典型指标。"良品"之所以被判定为合格,是因为其在应用场景中表现良好;而"不良品"则出现明
显开裂,最终用户由此发现了问题。
注塑商未提供原材料样本,但提供了两批生产所用具体材料等级的证明文件。该原料标称MFR值为8.5克/10分钟。"良品"的MFR值为22.3克/10
分钟(增幅159%),而开裂件的MFR值高达66.4克/10分钟(增幅近670%)。这两个结果均超出加工过程中MFR增幅40%的基准限值,但显然
开裂件所用材料遭受了更严重的破坏。
面对此类结果,人们很容易将矛头指向注塑工艺。但这默认了两个前提:实际所用原材料与申报相符,且材料确实达到公布规格标准。8.5克/
10分钟是公布标称值,并非特定批次的实际值。但若生产合规,用标称值8.5克/10分钟的材料等级所制作的塑胶件实际不应超过10.5克/10分
钟——即便如此,这两个检测结果仍远超出合理范围。
一旦确认材料发生降解,讨论焦点必然转向成因分析。人们可能认为该问题的答案众所周知,但频繁出现的质疑声表明事实并非如此。值得庆
幸的是,导致加工过程中聚合物降解的影响因素其实并不多。
所有聚合物共同面临的威胁是熔融状态下热量与时间的双重作用。聚合物通常是有机物,对注塑(尤其是注射成型)过程中的温度和剪切应力
耐受度有限。像聚乙烯和聚丙烯这类聚合物,只要材料中的抗氧剂体系尚未失效,就能较好承受加工环境。
但聚酯和尼龙等聚合物更易发生热降解。降解速率取决于注射料筒内材料的实际熔体温度及其停留时间(即滞留时间)。若咨询材料供应商对
其产品滞留时间的建议,通常得到的答案是5-10分钟(因聚合物而异)。遗憾的是,由于模具常在规格超标的机台上运行,实际滞留时间往往
远超推荐值。
笔者亲历的最长滞留时间达51分钟,更曾听闻超过60分钟的案例。在此时间尺度下,即使熔体温度严格控制在供应商推荐范围内,也未必能保
证材料完好。
另一大元凶是水分。这并非普适性问题:聚乙烯和聚苯乙烯等非极性材料几乎不吸水;ABS和丙烯酸树脂虽具吸湿性,但水分仅导致外观缺陷,
不会引发化学降解。然而聚酯、聚碳酸酯和尼龙等少数聚合物会与过量水分发生反应,破坏聚合物链内的化学键,导致分子量降低。
该过程称为水解,唯一预防措施是在注塑加工前对材料进行充分干燥。某些材料的允许加工含水量低至200ppm(0.020%),最佳干燥水平甚至
需达到50ppm。
与多数化学反应类似,水解在高温下更易发生。因此当熔体温度过高或滞留时间过长时,未充分干燥的材料会比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更快降解。
许多加工商和终端用户认为热降解和水解会显现肉眼可见的缺陷,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。
热降解可能导致变色,但着色剂会掩盖这种效应,深色系(如棕色和黑色)更可完全遮蔽颜色变化。水解降解常伴随银纹缺陷,但当银纹显现
时往往为时已晚——银纹通常由材料中过量水分的蒸煮引发的挥发物导致,而真正破坏聚合物分子的水分已在降解反应中被消耗,不会产生视
觉缺陷。
PET正是典型例证:即使含有相当过量水分,PET仍能注塑出表面良好的制品,因其能与水高效反应。警觉的加工商或可注意到材料粘度下降,
质检人员通过力学测试肯定会发现机械强度和延展性衰退,但制品外观依然完好。
还有一项影响加工过程中分子量的因素——去除水分的干燥工艺本身。由于干燥涉及升温,过长的干燥时间可能损害材料完整性,尤其当干燥
温度超过供应商建议值时。对于聚碳酸酯、ABS和丙烯酸树脂等无定形聚合物,这种情况较少发生,因为推荐干燥温度通常仅低于软化点20-30
华氏度,任何显著超温都会导致材料烧结结块,无法通过料斗。
但对于半结晶聚合物,推荐干燥温度可能低于熔点200-300华氏度。此时即使干燥温度显著升高,也不会在输送系统中引发明显问题。研究表
明尼龙(特别是未做热稳定处理的等级)若在超推荐温度下长时间干燥,MFR值会增加。
这些MFR变化甚至发生在材料进入注塑机加热料筒之前。由此导致制品脆化的情况常被称为"过度干燥",但这其实与粒料实际含水量无关,而
是源于氧化反应——另一种导致聚合物分子量降低的化学反应。
遗憾的是,该因素被过度关注。虽然确实是尼龙的真实风险,且研究证明干燥温度对氧化过程的驱动远大于干燥时间。但对于大多数聚合物,
氧化速率远慢于尼龙,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时间——尤其在温度控制得当的情况下。
这并未阻止材料供应商在技术文献中加入最大干燥时间的建议。有些推荐时间短至8-12小时,这向加工商传递了错误信号——超过此时限可能
损伤材料。这些较新的建议缺乏科学依据。就保持聚合物分子量而言,干燥不足的风险远大于长时间干燥。事实上,本文开头所述的聚碳酸酯
"良品"与"不良品"的关键区别正是干燥效果差异:"良品"虽仍有改进空间,但至少干燥程度足以保证功能;而"不良品"则未达到要求——部分制
品表面的银纹便是明证。
本系列下一篇文章将探讨MFR测试在检测树脂降解时的局限性及其失效原因。
广州大雄化工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