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发布于2013年4月29日《PT Plastics》)
--所有材料都具有一种称为热膨胀系数(CTE)的特性。绝大多数材料会随温度升高而膨胀,随温度降低而收缩。
在巴黎附近的国际计量局内,存放着一根由90%铂和10%铱制成的金属棒,其表面精确刻有两道标记。该金属棒在严格受控的环境下保存,当温度为0°C时,两道标记之间的距离定义为1米。70余年来,这根金属棒一直是国际单位制(SI)中这一基本长度单位的全球标准。
为何要如此费力地定义长度单位?部分答案在于所有材料共有的特性:热膨胀系数(CTE)。绝大多数材料会随温度升高而膨胀,随温度降低而收缩。大多数金属材料的CTE值约为10×10^-6 m/m·°C,而未填充聚合物的CTE值通常高出一个数量级,约为每英寸每°C变化0.0001英寸。
一个关于高精度零件生产和测量的故事能说明这一特性的重要性。本系列第一部分曾讨论过由未填充PBT聚酯成型的零件——一个高约5英寸的圆柱体,底部带法兰且封闭端为浇口位置。其关键尺寸是从底部法兰到另一端的深度,要求为4.941±0.008英寸。由于零件壁厚仅0.250英寸且成型后需2小时才能达到尺寸稳定,该尺寸的控制始终是生产难点。
通过绘制关键尺寸随时间变化的图表(如第一部分所述),这一问题得以解决。但该零件多年来仍带来诸多挑战,常令我们提防意外状况。
这些零件需外协进行机械加工,随后返回工厂进行终检再发货。某年1月,威斯康星州室外温度低至10°F(-12°C),比室温低35°C。质检人员为省力,直接在寒冷的装卸区用深度千分尺测量,结果发现零件尺寸偏小。当我拿起冰凉的零件复测时,立即建议将零件移至实验室回温。果然,恢复室温后尺寸重新达标。
分析PBT聚酯的CTE(0.000075 in./in.·°C)可知:35°C温差作用于5英寸长度时,尺寸变化达0.013英寸,几乎覆盖整个公差带。这凸显了在标准条件下测量关键尺寸的重要性。
某些图纸会明确标注检测尺寸时的温度范围,体现对CTE影响的认知——这一点常被忽视。与其他尺寸稳定性因素相同,零件越大,CTE的影响越显著。
1980年代初期推行注塑机SPC(统计过程控制)时,我们曾深刻领会这一教训。当时为方便操作员实时记录数据,将检测工具直接安装在设备旁。某些量具需测量万分之一英寸级的尺寸,但分析过程能力指数( Cp 和 Cpk 值的数据)时结果却意外偏低。而事后QC人员复检同一批次零件时,去发现其变异幅度要小得多。
起初归因于质检人员的专业性,并认为单一的测量操作可能缺失了测量的校验与重复进行。但进一步调查发现:未安装空调的厂房在夏季(即使威斯康星州)温度波动可达50°F(28°C)。控制图上清晰可见温度波动与正常过程变异叠加的波形——高温时段成型的零件因CTE效应收缩较少。这不仅虚增过程变异,还易引发对虚假趋势的误判。
因此,除前述尺寸稳定性因素外,还需补充:即使已稳定的零件,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测量仍会呈现差异。材料的CTE、零件尺寸、乃至聚合物分子取向与测量方向的相对关系,均会影响测量结果对温度的敏感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