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聚酯 (PETG/PCTG)
聚氨酯材料发展史(1)
来源: | 作者:大雄化工 | 发布时间: 2025-08-07 | 8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---这一材料家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多样性,不仅体现在材料可以呈现的各种形态上,还体现在其可被加工的多种方式上。

 


当Wallace Carothers在杜邦公司进行聚酯和尼龙合成实验,德国化学家Otto Bayer正在研究另一种反应类型——使用相似的化学原理,但引入了一种称为异氰酸酯的新成分,最终创造了聚氨酯材料。 Bayer于1924年获得法兰克福大学博士学位后加入德国染料巨头IG Farben。由于拜耳公司是IG Farben集团的成员之一,人们常误以为Otto与拜耳公司创始家族有关联,但实际上并无关系。

 

1931年,Otto开始执掌勒沃库森中央研究实验室,专注于高活性异氰酸酯官能团的化学反应。经过数年研究,他成功开发了己二胺(尼龙66的单体之一)与己二异氰酸酯的反应,形成了如今统称为聚氨酯的材料家族,该技术于1937年获得专利。

 

1938年,Bayer团队的Heinrich Reinke开发了另一种更接近现代技术的合成路线:用丁二醇(与制造PBT聚酯的材料相同)与另一种二异氰酸酯反应。这些早期二异氰酸酯均为脂肪族结构,所得材料分子量较低,但这一反应开启了聚合物化学中最具多样性的领域。

 

意外诞生的泡沫材料
聚氨酯的首个商业化产品是泡沫塑料。早期泡沫的诞生纯属偶然:水分易与异氰酸酯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氨基甲酸,随即分解为胺和二氧化碳。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,使得聚氨酯最初以泡沫形式问世。参与反应的聚酯中的游离羧酸基团也促进了二氧化碳生成。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挥发性气体量,泡沫可呈现刚性或柔软特性。20世纪50年代中期,硬质泡沫实现商业化并迅速应用于建筑领域。

 

分子量突破与应用扩展
聚氨酯还被发现是优异的粘合剂、密封剂及硬木地板涂料。1941年,杜邦公司的William Hanford和Donald Holmes开创性地将长链二醇(多元醇)引入聚氨酯化学,通过调节链长控制机械性能——长链多元醇产生柔软材料(软段结构),短链则形成硬质材料。如今聚氨酯的硬度范围已覆盖肖氏A 55-60至肖氏D 75。二战期间,其弹性特质使其成为天然橡胶的替代品。1952年,基于聚酯多元醇与芳香族二异氰酸酯(甲苯二异氰酸酯,TDI)的高分子量聚氨酯问世;1957年法国圣戈班公司开始生产用于隔热的硬质泡沫。

 

 

材料多样化与工艺革新
20世纪50年代后期,聚氨酯泡沫被用于冲浪板,聚醚多元醇作为聚酯替代品出现(聚醚耐水解性更优,聚酯机械性能更好)。杜邦于1956年推出的聚四氢呋喃醚二醇(PTMG)成为热塑性弹性体Hytrel的关键组分;次年Dow和BASF开发出基于PTMG与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(MDI)、乙二胺的化学体系,杜邦据此研发出莱卡氨纶纤维。1962年,可模塑成型的聚氨酯材料实现热塑性与热固性双路线发展,其中交联体系在耐磨性和抗压缩变形方面表现更优。

 

 

反应注射成型(RIM)革命
1967年拜耳在杜塞尔多夫K展上展示了全塑料车身汽车,其面板采用革命性的反应注射成型(RIM)工艺——将液态组分注入模具并同步聚合。1983年庞蒂亚克Fiero成为首款采用RIM塑料车身的量产车。后续通过在模具中加入玻璃纤维增强(SRIM),进一步提升了材料刚性。1973年聚氨酯凭借优异的耐磨性和低温抗冲击性,被用于轮滑鞋和滑板轮。20世纪70年代末的案例显示,聚氨酯齿轮(肖氏45D)在1000小时测试后几乎无磨损,远超均聚甲醛材料。

 

结语
聚氨酯家族不仅形态多样,加工方式也极为丰富,这种无与伦比的多样性源于其独特的化学本质。关于这一材料化学特性的深度解析,我们将在下一期展开。

 

作者:Michael Sepe(亚利桑那州塞多纳独立材料与工艺顾问,45年塑料行业经验)


耐温共聚酯
聚酯弹性体
PCT工程塑料
聚氨酯弹性体